2014年3月28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第三届全体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暨第三届全体委员会第一次会 议在北京召开。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国家认监委主任孙大伟,认可委员会主任王凤清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认监委总工程师许增德出席会议,认可委员会秘书长肖建华主持会议。
孙大伟在讲话中指出,过去的四年里,第二届全体委员会及各专门委员会各项工作扎实开展、有序推进,认可工作体系取得新发展,认可业务开展取得新突破,认可基础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全国质检工作会议制定的质检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和全国认证认可工作会议提出的“三位一体”的认证认可领域改革总体规 划,孙大伟对认可委员会如何增强改革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谋划全局,深化改革。要着眼改革总体布局,深刻认识认可的定位与作用;要按照质检改革总体部署,主动推进认可领域改革与创新。二是着眼长远,创新发展。要把握根本,完善认可制度体系;要彰显优势,提升认可核心能力;要夯实平台,健全 认可工作机制。
王凤清在讲话中指出,我国认可工作在认可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期间取得了重要发展,认可制度快速发展,约束机制深化改进,服务监管作用增强,国际互认影响提升,基础建设深入推进。她强调,新的一届委员会要顺应形势,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我国认可工作再上新台阶。一要巩固完善集中统一的国家认可体系, 为认可工作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二要紧跟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形势,在服务发展大局中更有作为。三要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国际化认可制度优势。四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夯实认可工作发展的能力基础。
肖建华作秘书处工作报告时提出,2014年认可工作要以“夯实基础、创新发展”为主线,努力提高认可能力,提升服务水平,改进工作作风,在经济 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作出新的贡献。为此,要进一步提高认可服务质量,进一步发挥认可约束作用,进一步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步伐,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力度。
会上,认可委员会进行了换届改选。根据《认可委员会章程》,第三届委员会的换届和改选依据了利益均衡原则、适当调整原则、避免重复原则、延续性原则。换届改选产生了第三届全体委员会主任、常务副主任、副主任,其中,全体委员会主任和八名副主任保持连任,调整常务副主任和三名副主任。在续聘8名院 士作为资深顾问的基础上,新增补两名院士作为资深顾问,更好地发挥有关领域科学家在认可工作中的智库作用。会上,还审议了认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报告、6个 专门委员会工作报告,以及有关机构规则和技术报告等。
换届后,第三届全体委员会继续由来自政府部门、合格评定机构、合格评定服务对象、合格评定使用方、专业机构与技术专家五方面的64名委员组成, 体现利益均衡的原则。认可委员会的议事决策层继续由全体委员会、执行委员会、认证机构技术委员会、实验室技术委员会、检查机构技术委员会、评定委员会、申诉委员会、最终用户委员会以及31个专业委员会共三个层级的39个委员会组成,各层级委员1000余名。结合认可业务新的发展情况,认可委员会增补了温室 气体核查和能源管理体系等领域的委员,吸纳了部分小微企业和西部委员代表。
全体委员会是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最高议事决策机构,每年定期召开一次会议,每四年进行一次换届改选。第三届全体委员会将继续遵循客观公正、科学规范、权威信誉、廉洁高效的原则,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国际和国家标准、规范等开展认可工作。
来自发改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环境保护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计生委、质检总局、安监总局、食药总局、标准委、国防科工局、铁路局和地方质检部门等政府部门,总装备部、最高人民法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消费者协会、正泰集团、海尔集团等合格评定使 用方、合格评定服务对象和相关专业机构,以及有关认证机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等合格评定机构的代表共60多位委员代表出席了会议。认监委相关部室负责人、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秘书处负责人、CNAS秘书处有关领导班子及各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背景资料:
认可委员会第二届全体委员会工作亮点
第二届全体委员会组建四年来,在集中统一的认可体系平台上,在“统一体系、共同参与”的认可工作体制框架内,认可委员会的39个各层级委员会共 召开各类会议、开展各项活动近200次,审议认可政策和规范文件80多份,委员们积极发挥议事决策、沟通协调和技术支撑作用,有力保障了认可体系的公正、 科学、规范和有效运行。四年来,认可委员会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和市场发展需求开展工作,认可能力得到不断加强,认可采信得到不断扩大,认可价值得到不断提升:
一是认可制度快速发展。四年来,我国认可工作在制度范围和数量规模上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2013年底,我们认可的认证机构、实验室和检查机 构达到6296个,比四年前增长了约50%,约占全球国际互认认可合格评定机构总量的八分之一。认可的现行有效各类认证证书75万多份,比四年前增长了近 50%,认可的各类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数量约占全球国际互认认可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数量的五分之一,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在认可制度范围方面,建立实施了 覆盖认证机构、实验室、检查机构三大认可门类的32个分项认可制度,比四年前新增加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森林认证、温室气体审 定与核查等7个认证机构分项认可制度,以及能源之星实验室、医学参考测量实验室和国家计量院校准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分项认可制度,分项认可制度数量也增长了约50%,我国认可制度的齐全性继续位列国际同行前列。
二是约束机制深化改进。四年来,认可委员会不断创新完善认可约束机制,有效促进了认可有效性的提升,在遵循国际规则的同时,体现出鲜明的中国化特色。认可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了认证机构认可风险分级管理机制,扩大了分级管理的实施范围,促进了认证机构加强自我约束、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加强了认可风险 的控制。从研究试点,到逐步扩大范围,建立了常态化的确认审核工作机制,通过评价认证结果监督认证工作质量。进一步完善了非例行监督评审机制,加大了非例行监督评审力度,非例行监督评审的对象从认证机构扩展到了实验室,还进一步加强对投诉的调查处理力度,强化了认可退出机制,促进了认可有效性的提升。
三是服务监管作用增强。四年来,认可委员会积极为认监委检测认证行政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在强制性认证指定认证机构、实验室和工厂检查员专项监督检查、食品农产品认证专项监督检查、国家级实验室资质认定等工作中发挥了有力的认可技术支撑作用,认可约束与行政监管的联动机制进一步深化,认可技术支撑 的效能进一步增强。认可委员会积极配合质检、公安、高检、高法、司法、安全、工信、海关、卫生、农业、人民银行、住建、交通、体育等部门的有关政府监管工作,认可技术支撑服务的内容进一步扩展。目前,我国有30余部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等行政规定直接或间接涉及与认可相关的规定,把认可作为相关行业和产品监管工作的技术依托,采信认可结果。
四是国际互认影响提升。四年来,中国认可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升。认可委员会签署了国际范围和亚太区域现有全部认可多边互认协议,为促进我国产品出口发挥了独特的信任支持作用。肖建华秘书长连任国际认可论坛副主席(IAF),还牵头组织制订IAF战略计划,在IAF国际认可战略方向和战略措施 的组织制订中发挥领导作用。认可委员会代表担任的国际和区域认可合作组织的常设委员会主席、工作组组长和国际同行评审员的数量显著增多。参与国际标准制订也取得新突破,作为召集人主持制定了一项ISO/IEC国际技术规范,并有多名专家分别在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认证、检查、能力验证等合格评定机构国际标准以及食品安全、能源等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修订中发挥了实质性作用。目前,认可委员会秘书处有80多人参与国际跟踪活动,国际多边合作的参与程度和影响范围得到不断扩大。在双边合作方面,认可委员会与主要国家认可机构和有关发展中国家认可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的内容进一步拓宽,从认可评审合作、认可经 验交流,到开展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研究、送出去学习培训、走出去提供培训等等,认可委员会的双边国际合作越来越活跃。
五是基础建设深入推进。四年来,认可委员会注重夯实认可事业发展的基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坚定了认可理论自信、认可制度自信、认可道路自信,形成了认可工作的理念体系,达成了认可事业发展的“六条共识”。加强认可科技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认可委员会牵头承担的“P3、P4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 及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有多个科研项目获得科技兴检等部级科技奖项。认可委员会自立的科研项目比第一届委员会期间增加了一倍。认可委员会在宣传工作、信息化建设、队伍建设、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认可委员会第三届全体委员会工作方向
第一,巩固完善集中统一的国家认可体系,为认可工作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坚持“统一体系、共同参与”的原则,维护集中统一的国家认可体系,聚集各部门、各行业的力量共同建设国家认可体系,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满足各行各业特定需求。不断完善认可委员会的“议事决策、沟通协调、技术 支撑”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各级委员会的工作水平,进一步发挥各级各类委员参与共建认可体系的积极作用。
第二,紧跟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形势,在服务发展大局中更有作为。按照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核心,敏锐把握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机遇和发展需求,提升服务国家大局的水平。及时跟进各部门、各行业深化改革的新思路、新要求和新措施,牢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升级转 型和政府职能调整主旋律,加强在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服务业等新领域的认可制度建设,着力构建覆盖更多领域、更多行业的认可制度体系,为政府职能转变、经济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高质量和高层次的服务。不断完善认可约束机制,进一步发挥认可约束作用。进一步完善认可技术规范,深化认可技术政策,改进认可 评审评定工作,强化认可风险分级管理,加强对认可风险关键点的控制,对高风险认可对象实行审慎评审,加严对认可评审员的监督问责,切实做到从严受理、从严评审、从严评定、从严监督,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每一张证书、每一份报告都能经得起推敲。进一步完善认可约束与检验检测认证监管联动机制,进一步增 强认可约束的作用。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违规机构的处理力度,不断完善退出机制,引导合格评定机构规范运作。主动研究,及时做好认可评审评定工作,适应国家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激活检验检测认证市场的发展思路。
第三、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国际化认可制度优势。更加坚定保持国际互认资格、巩固国际互认成果的信心。同时,更要主动把握国际认可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扩大国际互认范围,发挥国际互信作用;更要深入参与国际认可互认体系建设,认真履行各项国际组织义务,积极承担国际和区域认可组织的工作, 不断提升中国认可的国际影响,增强中国认可的国际话语权;更要密切跟踪各国与认可相关的动态和新政策,为突破国外技术壁垒、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积极发挥作用。
第四,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夯实认可工作发展的能力基础。进一步完善科技工作机制,主动集聚各方力量,把科技工作做的更实。进一步完善认可质量分析和风险控制工作,针对不同认可制度和领域的质量状况和风险特点,健全完善相应的防控机制,把认可质量控制和认可风险防范工作做得更实。进一步加强认可流 程监控,转变认可评审评定模式,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效果,把提升顾客满意度做得更实。进一步完善内部人员绩效考核、评审员管理、评定委员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机制,着力培养一支专业化、国际化、复合型认可人才队伍,把队伍建设做得更实。不断健全完善相关工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调查研 究、改进工作作风,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做得更实,把行风建设做得更实。